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言献策 >>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关于扩大嘉定孔庙文化影响力 助力本区文旅时尚新空间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5-04-28

2024年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五周年,是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实施的首年,也是嘉定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示范区的启动之年。示范区的建设,旨在推动嘉定的城市精神品格广泛弘扬、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市文化魅力持续绽放,着力打造“礼乐风雅教化之城”,擦亮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底色,提升嘉定城市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文化兴城为理念,努力打造“人文魅力充足”之城。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夯实文旅融合的承载力,举办中国科举文化展、上海孔子文化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季、市民文化节、南翔国潮大会等主题文化活动,彰显嘉定孔庙历史内涵,增强嘉定孔庙文化魅力,提高本区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吸引海内外游客,真正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据统计,嘉定孔庙接待游客2020年为67873人,2021年为141082人,2022年为123621人,2023年5月修缮闭馆,5个月游客为105016人。

本专委会为进一步扩大嘉定孔庙文化影响力,助力本区文旅时尚新空间发展,此次调研通过学习嘉定孔庙历史、实地考察、现场走访、听取汇报、访谈交流等形式,重点调查了本区依托孔庙历史文化的优势推进文旅工作的实际情况。10月29日,专委会围绕“持续推进本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修缮,助力文体旅时尚新空间发展”主题开展专项民主监督活动,着重对嘉定法华塔和孔庙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在发掘利用嘉定孔庙资源上的困难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优化的建议,为本区发展文旅新空间工作的决策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嘉定孔庙的基本情况

嘉定孔庙是教化嘉定之源,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至清末,陆续修缮、增扩、重建达70余次,最终形成全国罕见的庙、学、书院三者合一的建制,被誉为“吴中第一”。历史上有万千子弟在孔庙学习深造,仅明清两代,共滋养生员(秀才)不少于7000名,中式举人者450余位,金榜题名者160余位,状元3位,贡生470余位。

嘉定孔庙占地面积原有26亩余,今存其十分之六七,仍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庙学之一。嘉定孔庙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县级孔庙。1962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嘉定孔庙开展全面修缮工程,2024年9月更新改造竣工并重新开放。

二、嘉定孔庙活化利用开展情况

(一)打造文化品牌,建设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

1.精心策画、筹备,率先建成科举博物馆。2005年,利用嘉定孔庙建筑,建设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2006年2月建成开放,成为国内首家“科举”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陈列内容设有科举制度沿革、科举与儒学、科举与社会文明、科举考试程序、科举与教育等五大板块,全方位展示千年科举的历史变迁。

2.凭借“科举陈列”的特色品牌,开展“中国科举文化巡展”。从1990年代起至今,已巡展全国近20个省、直辖市,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还到加拿大、英国做过巡展。“科举陈列”在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中,荣获精品奖。科举博物馆成为“教化嘉定”的新名片。

(二)传扬儒学文化,举办上海孔子文化节

2008年起,区政府在嘉定孔庙举办“上海孔子文化周”。2012年起,该活动升格为“上海孔子文化节”。2020年起,以嘉定孔庙为主会场,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与台湾地区孔庙的联动,使这一活动不仅成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也成为海峡两岸探索巩固同根同种同源的文化传承有益实践。

1.孔子文化节凸显时间连续性。2008年至今,上海孔子文化节已举办十七届。每届都有一个主题,如2020年以来,就以“儒行双城”“儒行双城、以文化人”“礼乐和鸣、儒行双城”“天地礼合、儒行双城”“博文约礼、君子大成”为主题连续举办,使孔子文化节成为本地区每年的一项重要活动。

2.孔子文化凸显内容的丰富性。2020年至今,孔子文化节共有50多项主题活动,如开笔礼、入学礼、歌舞演出、疁城诗会、儒家文化达人知识竞赛、情景剧、文创市集活动、漫画孔子、文化讲堂、王敬铭专题展、群文展演、中医文化市集等,丰富多彩。

3.孔子文化凸显影响的广泛性。收看人次多,以“中秋”“华诞”“孔子”为主题的疁城诗会,视频在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网、网易、“快手”等平台在线播放,近20万人次收看。台北孔庙分会场直播,2020年点击量超100万次,2021年160万次。2022年,发布阅读短视频《我们的诗》,新浪直播平台点击量150多万次。

(三)加强公共服务,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1.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季(周)活动。2020年以来,围绕“提升嘉定城市软实力 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主题,开展“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等活动,颁发“百姓学习之星”“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等奖项,上线“学哉嘉定”微信公众号。“人文行走”路线中,涵盖孔庙、法华塔、南水关等历史人文景点。

2.开展上海市民文化节活动。近年来,文化节围绕上海“五大新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在地文旅活动,在“州桥老街文化之旅”项目中,嘉定孔庙等为主要景点,而其中“建筑可阅读”全民游活动受到广泛关注。上海发布在2021年推出《上海西北部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嘉定孔庙》,浏览量为10万+。

3.开展“仰高书苑”读书活动。2021年起,区政协利用孔庙优质资源,策划并推出“仰高书苑”读书品牌。“仰高书苑”旨在通过好书分享、专题讲座、读书成果运用等方式,线上线下联动,营造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为嘉定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积蓄智慧和力量。

4.开展“活化孔庙、传承文化”主题活动。最近几年,嘉定博物馆以“活化孔庙、传承文化”为主题,推出“我们的节日”“我爱嘉定”等系列活动,开展民俗文化、乡土教育为主题的社教活动。还推出以孔庙石狮子为元素的“学宫狮”IP形象。这些活动与展示,成为活化孔庙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实践。

(四)保持原有风貌,完成嘉定孔庙修缮和内部陈列改建工作

1.修缮嘉定孔庙建筑。嘉定孔庙保存了比较完备庙学建制,是儒学文化传承发展的印证,具有深远的社会、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对它的修缮,几易其稿精心制定了方案。2023年5月22日嘉定孔庙停止开放,7月15日启动全面修缮,12月29日完工,共修缮了棂星门、大成门、名宦祠、土地祠、乡贤忠孝祠、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当湖书院、明伦堂等建筑,改善了地面铺装等建筑环境。在通过区建筑业监督管理中心、市文物局、市公安局技术防范办公室等单位、部门的验收后,于2024年9月22日对公众开放。

2.改建内部陈列。2024年6月初,启动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改建工程。在嘉定孔庙全面修缮基础上,更新“科举陈列”,增加了“科举与上海”的内容。大成殿增设孔子与孔庙、儒学与科举的关系介绍,当湖书院设置社教体验区与智慧展区。尤其是在大成门两侧建筑内,开设游客中心与文创商店,增加了旅游内容,提升了服务能力。

(五)重视整理挖掘,做好孔庙志、科举学的编撰工作

1.编纂《嘉定孔庙志》。组织嘉定博物馆专业人员力量,于2018年完成了《嘉定孔庙志》的编纂。全志共计40万字,分概述、大事记、礼制、田产、学官、碑记诗词杂文、诸生名录、藏碑古树名木等8卷,并配以照片。每卷记载都很有价值,如“大事记”卷,就是嘉定孔庙的发展史;“碑记诗词杂文”卷中,共收有碑刻60余通、诗120首、文35篇,史料翔实。这部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孔庙专门志,开孔庙编志风气之先。这部志,对于了解历史上孔庙在嘉定社会中的重要性与影响力、理解儒家文化精神和挖掘嘉定孔庙遗产、帮助游客更好地参观孔庙,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编辑《科举学论丛》。《科举学论丛》是海内外唯一的专注于科举研究的学术刊物、学术交流平台,内容涵盖科举史专题研究、科举文物研究、科举人物研究、科举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多样性,自2007年创刊,至今共出版39期。《科举学论丛》创刊以来,影响广泛深远,为宣传“教化嘉定”、推动学术研究发展、促进交流与合作、弘扬科举文化、助推旅游嘉定孔庙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嘉定孔庙文旅工作上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是州桥老街与嘉定孔庙、秋霞圃等景点历史文化等资源融合度不足。嘉定孔庙与秋霞圃等都属于州桥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但两景点不属州桥老街景区管理。据了解,嘉定孔庙、汇龙潭、秋霞圃、州桥老街分属区文旅局、绿容局和绿洲集团管理,一边免费参观,一边收5元门票,这使得风貌区在历史文化等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上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不利于文旅事业的整体发展。另外,嘉定孔庙的文旅融合,只是关注到孔庙建筑群本体范围,其周边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融合利用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如法华塔、汇龙潭、文昌阁、魁星阁、佑文桥等景点,历史上同属嘉定孔庙遗产的内容,整体研究挖掘上存在的不足,不利于向社会整体宣传、推介。

二是嘉定孔庙内日常文旅活动的长久性、多样性、互动性仍显不足。除孔子文化节、科举博物展览、集福许愿之外,衍化嘉定孔庙历史文化丰富底蕴拓展日常文旅活动,没有形成其他比较大的特色与品牌。利用泮池、大成殿、当湖书院等建筑与场地的文化空间,丰富活动形式的力度偏弱;利用孔庙大事、礼制、田产、学官等史料与实物,丰富活动内容的力度偏弱。活动内容不够丰富,与游客互动少,不利于吸引更多游客参观、体验。

三是以嘉定孔庙为代表的嘉定文创宣传的地标建设存在不足。嘉定孔庙目前缺少特有LOGO作为品牌形象。没有特有的品牌形象,就没有文创宣传广度上的形象性和明确性,不利于加深游客对嘉定孔庙品牌的品牌印象。目前,孔庙内虽引进一家文创公司进行与孔庙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但缺少对嘉定文创宣传上的引导,在形式上不够多样,在内容上不够规范,不利于树立嘉定孔庙的地标形象。

四是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存在不足。当前,数字技术呈出不穷,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等。而本区依靠数字技术,利用嘉定孔庙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文旅业态、创造文旅价值、拓展文旅空间,显然存在不足。缺少数字技术的开发,使得景点缺乏多样性、互动性,不利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不利于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四、扩大嘉定孔庙影响力助力旅游发展工作的建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为了进一步扩大嘉定孔庙文化影响力、助力本区文旅时尚新空间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成立州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整合拓展景区空间资源。州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属于市级,是嘉定老城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文旅事业发展上需要区级层面统筹,宜成立一个独立的咨询机构——州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风貌区以嘉定孔庙为龙头,以法华塔为主体的州桥老街为龙身,以秋霞圃与嘉定博物馆新馆为龙尾,老街逶迤贯穿,十字河道为伴,主次清晰,整体形象生动饱满。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一条龙”风貌区,探究嘉定孔庙LOGO品牌形象的设计,开展以嘉定孔庙为主体的嘉定传统文教遗产的挖掘与研究,提出真知灼见;听取收集市民和游客的合理化意见,供管理部门参考,以便整合风貌区的文化历史、景区建筑资源空间,整体推介文旅资源,提高风貌区整体开发与利用效益。

(二)利用嘉定孔庙积淀的历史文化底蕴,拓展文旅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嘉定孔庙建筑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棂星门、泮池、东西庑、大成殿、明伦堂、当湖书院等都有着文化的积淀。要使游客了解孔庙,需进一步培养讲解员队伍,或着手编辑好宣传册子,讲好每一处建筑的故事。要使游客融会孔庙,需进一步发挥《嘉定孔庙志》的作用,宣化、衍化志书内容,让记录孔庙的文字活起来。展示往昔的照片、明信片,反映不同时期孔庙的面貌。要使游客体验孔庙,需进一步借助展览、演出、讲座、集会、游泮、曕拜、祈愿、读碑、识树等多种形式,拓展文旅活动的内容,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吸引更多人群前来旅游。

(三)传承当湖书院的传统,聚合“孔庙讲堂”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影响力。传承学宫的教学传统,可在当湖书院开设“孔子讲堂”,增加传播文化知识的途径。如区教育局已经联动上海广播电台在当湖书院开设“孔庙讲堂”,以充分发挥和扩大其文化价值和影响面。开好嘉定“大思政课”并向社会面辐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以服务于嘉定“人文魅力充足”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聚合“孔庙讲堂”大思政品牌与区政协的“仰高书苑”读书品牌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影响力,持续丰厚“教化嘉定”的内蕴,逐步发展成为助力新时代嘉定高品质生活建设的特色与亮点。

(四)注重数字技术赋能,拓展嘉定孔庙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激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利用嘉定孔庙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注重数字技术赋能,用科技为文旅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以文旅新需求引导科技新供给;推进在线新文娱、电子竞技、游戏动漫、直播和短视频、数字广告等数字创意产业;契合孔子文化的内涵,加强以孔庙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开发,如,挖掘、利用老明信片、老照片等嘉定法华塔、嘉定孔庙的历史资源,不断收集好的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在此基础上打造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产品,扩展参观人群;打造文旅数字体验场景,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增加景点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实现文旅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下一步,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将适时赴山东泰安和南京孔庙等地进行交流调研,考察学习当地在文化传承、历史研究、古建筑保护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为区文旅融合工作提出更多有益的思路和建议,促进区文旅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