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一、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街镇通过5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区内市级、区级、镇级、村级河道治理和环境治理已起到一定作用,基本消除了河干流黑臭,空气质量和水质正在逐步改善,生态系统慢慢恢复。
2015年开始实施的第6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共设环境监管执法、水、大气、土壤等10个专项领域130个项目。截至目前,130项环境建设和管理任务已基本启动,15项已完成,总完成率为11.5%,其中市级项目完成9项,市级项目完成率为15.3%。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效:环保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逐步完善,环境承载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环境保护理念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工作基础和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严峻的现实:
1、从水环境污染来看,2015年12月1日全区控断面38个点监测数据汇总显示, 4个点为三类水质,其它34个点处于四、五类水质,其中劣五类有1个。2016年5月9日全区控断面40个点监测数据汇总显示, 1个点为二类水质,3个点为三类水质,其它36个点处于四、五类水质,其中劣五类有6个。总体上全区河道地面水体属于污染状态。
2、从大气污染来看,2015年12月8日到2016年1月7日一个月区内监测数据汇总显示,空气质量:优1天,良16天,轻度污染5天,中度污染2天,重度污染7天。2016年5月10日到2016年6月9日一个月区内监测数据汇总显示,空气质量:优1天,良22天,轻度污染8天。
3、从噪音污染来看,2015年12月8日全区8个监测点数据汇总显示,昼间分贝数在68.7到69.4之间;2016年5月9日全区8个监测点数据汇总显示,昼间分贝数在67.7到69.1之间。监测到的噪音属于工业级,不适宜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昼间噪音超过65分贝属工业级区域)。
以上所有数据均来自我区环保局网上公开数据。客观上讲,我区生态环境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生态环境改善的“拐点”依然没有出现。
三、切实加强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1、确立战略地位,调整方式思路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活质量是否改善、生态环境是否良好,并以此作为就业、投资、居住的衡量标准。与此同时,国内逐渐盛行的“宜居城市”评选,取代了以往单纯就财富、区位、投资环境等指标的评选,昭示着区域竞争从以物质文明为主向以生态文明为主的转变趋势。
建议区委、区政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将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加速推进现代化新型城市、促进发展模式转型等重点工作之中。一是立足长远,宏观调控;二是主抓源头,兼顾其他。真正实现工作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换;三是收缩战线,突出重点。确保重点项目和工程按期投入使用,发挥治污作用;四是强化督察,主抓落实。确保做一样,成一样,积小胜为大胜,使我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能逐步得到改善。
2、明确工作重点,主攻关键环节
当前主要工作:一是着眼于保障基本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区域内的饮用水安全。建议区委、区政府,首先要加强区域内几个重要饮用水取水口水源地的保护和治理,严格执行集雨区域的污染控制,保证取水口水源地水质。其次要加强与区域外水源地有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密切关注外部水源地的污染情况,定期检测水质。再次要注重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调配,谨慎划定饮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比例,并制订相关的应急预案;二是着眼于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趋势,强化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着力抓好以区域污水治理工程项目为重点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力确保按期完工投产,发挥工程在改善全区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对不符合标准的户厕和公共厕所进行整改,严把质量关,尽量减少对河道、地下水的两次污染。在条件适宜的地方,还可以将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推广各种类型的污水生态处理办法,实现小区域的生态循环治理。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根据我区当前工业产业构成实际,建议可以通过实施更严格的环保政策,对现有企业进行一次有计划的整合,让那些通过创新提升产业档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获得更大发展,同时使一些规模小、档次低、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退出生产领域,从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双赢”结局。
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是在现有产业结构下实现资源节约、污染减排、效益提升的有效模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建议区委、区政府分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抓好各个企业内部的循环发展;二是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按照资源的互补和再利用原则,促进园区内不同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资流通,增强整个园区内部的循环发展水平;三是开展园区与园区之间,以及整个社会层面的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通过建立循环利用物资信息网和循环利用物资回收中心等政府投资的公共平台,实现更大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
4、增强管理力度,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行政监管机制。借鉴张家港等地的做法,突出环保局在地方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赋予其绝对的环保审核、协调、执法、监督职权,履行推进我区生态建设的首要职责。对应职责的提升,要增加环保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配备,加强各镇(街道)环保干部和村(社区)环保协管员队伍的建设,抓好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的贯彻落实;二是完善综合保障机制。要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资金投入,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要继续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干部考核中增加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内容。要深化环保信用体系建设,对广大企事业单位环保行为进行等级评定,引导企事业单位自觉遵守环保政策;三是推广公民参与机制。要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要引导公众开展文明消费,形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自觉地回收和再利用废旧物资,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加大环保志愿者等民间组织扶持力度,提高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要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区政协民宗港澳台侨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