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水环境质量进一步营造嘉定绿色生态环境的建议
水乃生命之源,水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是最重要的发展基础之一,更是市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立足嘉定实际,着眼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有利于更好打造独具特色、绿色环保、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为嘉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提供有力保障。由此,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区政协将“关于提升水环境质量,进一步营造嘉定绿色生态环境”作为2015年度重要调研课题。课题组由区政协主席刘海涛牵头,秘书长朱楚龙具体负责。通过外出考察、实地视察、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借鉴,多方征求意见,深入调研分析,形成以下意见建议,冀以为区委区政府科学研究和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一、嘉定水环境的基本现状
嘉定地处太湖流域碟形洼地的东缘,属长江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水支环境属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水文条件比较复杂。境内浏河、蕰藻浜、吴淞江受长江、黄浦江潮汐影响较为显著,并波及境内其它河道。全境地势平坦,东北略高,西南稍低。总体而言,我区水环境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河网水系布局较为密集
境内河网交错,水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03%。嘉定全区共有河道2036条,其中市管河道有吴淞江、蕰藻浜、新槎浦和祁迁河4条,区管河道有浏河、娄塘河、练祁河、盐铁塘等21条。多年平均降雨量1127.5毫米,河道常水位2.6-2.8m。河道主要指标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管理等级河道主要指标汇总表
管理级别 | 河道 数量 (条) | 河道 长度 (km) | 河道总面积 (m2) | 河网密度 (km/km2) | 河面率 (%) | 有通航功能河道数量(条段) | 跨市、区 河道数量 (条段) |
合计 | 2036 | 2000.91 | 37252007 | 4.31 | 8.025 | 21 | 69 |
市管 | 4 | 60.6 | 3135631 | 0.13 | 0.675 | 4 | 4 |
区管 | 21 | 193.7 | 6268573 | 0.42 | 1.35 | 17 | 16 |
镇管 | 130 | 372.2 | 6502604 | 0.80 | 1.40 | 0 | 7 |
村级 | 1881 | 1374.41 | 21345199 | 2.96 | 4.60 | 0 | 42 |
(二)水利泵闸设施较为完善
为解决引水、排涝和改善水环境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按照上海市水利分片治理规划,在浏河、苏州河一线以及西部周边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外围控制工程,共建有大小水闸66座,其中沿浏河有水闸(泵)站11座,沿吴淞江有水闸(泵)站18座,圩区泵闸37座。全区初步形成了能控、能引、能排的区域水利格局。
(三)河道环境水质高下立判
近年来,我区认真制定和编制水环境治理目标和规划,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从“控源头”、“建厂网”、“治水域”入手,全面推进河道整治,大力开展污水处理、收集系统设施的建设,全区污水处理率达85%,区域水环境质量稳定可控。但由于河道等级、周边环境的差异,整治标准、管理水平的参差,不同等级河道水质差异较大。据区环保局2014年水环境质量检测数据显示,市区级河道断面水质达标率79.2%,镇级河道断面水质达标率54.3%,村级河道断面达标率仅为26.3%,其中重度污染断面达55.5%。
(四)水务管理体系基本健全
本世纪初实施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成立水务局,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水务局作为涉水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被赋予行使全区水务行业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职能,下辖15个事业单位,按水务设施等级分别承担管理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督指导责任。在区委区府领导下,全区建立并不断完善“部门联动、各负其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水环境管理体系。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区镇两级多年的共同努力,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保持安全可控状态,但水环境质量仍然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不相适应,与我区未来的发展定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河道污染物负荷大
从区环保局污染源分析数据看出,各类污染源污染物排放仍较为严重(见表2)。主要受四大类污染:一是生活废水直排污染。我区现常住人口规模已达156万。由于大量的老旧小区阳台污水混入雨水管网,外来人员集聚区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等现象严重,进入河道的生活污水已成主要污染源。二是禽畜养殖废水污染。全区目前共有规模化禽畜养殖场17家,大部分养殖场的冲洗废水就地排放,随暴雨径流进入周边河道。三是农业种植业废水污染。农田、果林等过量施用农药化肥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而受污染水体又进一步影响到农业灌溉用水水质。四是工业废水污染。散布在园区以外的不少企业或明或暗地将工业废水直排入河,其中的污染因子,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对水体危害极大。
表2 嘉定区各类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汇总
分类 | 化学需氧量 (吨/年) | 氨氮 (吨/年) | 总氮 (吨/年) | 总磷 (吨/年) |
工业直排 | 153.9 | 12.9 | 19.3 | 4.8 |
生活直排 | 9070.6 | 907.1 | 1511.8 | 151.2 |
畜禽养殖 | 2181.4 | 147.1 | 432.5 | 72.3 |
污水处理厂 | 3568.2 | 186.6 | 1114.1 | 17.9 |
种植业 | 1528.7 | 41.0 | 204.8 | 39.4 |
合计 | 16502.8 | 1294.7 | 3282.6 | 285.7 |
(二)河道水系不够通畅
经多年疏拓和整治,我区骨干河网水系基本形成,但局部区域河网水系人为阻损现象较为突出,无法形成联通畅活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市政道路建设破坏水系。历史上大量的市政道路建设中,出于节约工程投资、赶抢工期等原因,往往把桥梁改为箱涵,有的干脆把河道直接拦腰截断,以致严重影响了水系的畅通。二是经济利益的驱动破坏水系。在早期开发中,部分开发商擅自填堵河道增加开发面积,使河道陆域被大量建筑占领,造成局部水面积急剧减少,河道槽蓄容量大幅降低。三是重大工程建设损坏水系。在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铁、S6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中,由于受工程投资、建设用地指标等因素的制约,水系调整方案往往难以实施,从而对水系造成的损坏也难以逆转,严重影响了防汛排涝和城市运行安全。
(三)河床淤积较为严重
由于自然、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本区河道疏浚进度与淤积速度尚不能达成动态平衡,河道淤积现象普遍存在。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底,镇村级河道普遍淤积抬升河床高度约1米左右,河道平均年淤积厚度为5~10厘米。造成淤积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自然淤积。主要是潮汐引水、水土流失、岸坡冰冻坍塌、地表径流等造成的泥沙沉积,河道淤浅。二是农田肥料来源的改变。自化学复合肥料面世后,淤泥作为农作物当家肥料已成历史,罱泥作业被废弃,河床淤积程度逐年增加。三是违法偷排泥浆渣土。有不少建筑工地将基础工程施工泥浆水直排入河或通过雨水管道间接入河;在渣土垃圾运输过程中,毫无顾忌地直接倾倒入河。例如漳浦河、横沥河经整治前后不到五年,河床再度淤积,目前仅能维持小型船只的通航。
(四)水体流动性较差
造成水体流动性较差的原因:一是受外围控制工程影响。目前沿浏河、苏州河一线均设置了外围控制口门,内河水位受到人为控制,上下游水头差小,水体流速缓慢。二是受地理位置影响。我区南部沿苏州河一线水闸被市里限制开启,唯一能直接掌握的口门仅剩北部墅沟水闸。而墅沟水闸需兼顾原水引水需求,排水功能受到限制。三是受管理权限影响。嘉宝水资源调度方式是北引、东引和东排,其中蕰东水闸属市管,其余分属嘉定和宝山区管,嘉宝北片尚未真正形成实质性的水资源联合调度。四是受航道功能影响。蕰藻浜是嘉宝北片联合调度的一条重要排水通道,同时也是航道,水位一直保持在一定高位,致使我区往东排水严重受限。
(五)水利环境面貌较差
一是违章搭建影响水环境面貌。多年来,河岸两边的各种违法建筑随处可见。部分河道沿河临时码头建筑材料违规堆载、运输船只违章停泊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当部分的沿河居民、店铺竟然把河道当做天然垃圾箱,随意倾倒垃圾。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多头管理。河道内捕鱼设施的设置归区渔政部门管理,排污口的设置由区环保部门管理,河道两岸违章搭建则是区城管部门管理。部分街镇缺乏统一的责任部门对河道主体进行管理养护,如河道疏浚由水务所负责,河道保洁由保洁社负责,绿化养护由养护社负责,设施维修由城建办负责。各部门工作界面交叉重叠,在改善水环境面貌上尚未形成合力。
三、改善水环境的对策措施
围绕嘉定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着眼于“十三五”发展战略目标,水环境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系统性工程,亟需突出重点、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综合施策,从而实现“水清、岸绿、流畅、安全”的水环境治理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生活在蓝天碧水、清新盎然的大自然中的要求,确保以水环境质量为重要标志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实现共赢。为此,建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突出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重点、多策并举,让水质逐步变清
“清”是对水环境质量的首要感官直觉,也是水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借鉴苏州市建立“除污清淤、轮浚机制”的经验,要让水质清起来,势必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更严的措施隔绝入河污染物。主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解决点源污染问题。加大力度推进截污纳管攻坚战,要一鼓作气、一以贯之地连续作战,消除零星工业污染源。二是解决生活废水直排污染问题。结合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有条件村庄采取纳管处理,无条件纳管的实行集中收集处理;同时结合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加大力度推进阳台雨污混接改造。三是解决农业种植业面源污染问题。推进化肥农药减施、节水节肥等生态农业建设,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的使用,规范农药瓶等生产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四是解决污水厂尾水排放问题。要全力推进污水厂提标改造和新建、扩建工程,提升污水处理水平,降低尾水排放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二)双管齐下、疏拓结合,让水量不断增多
河网水体库容量是水环境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一方面应尽可能扩大水面,另一方面要加强河道疏浚,增加河道槽蓄量。主要聚焦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水面率。首先是突破土地指标制约的瓶颈,确保河道蓝线规划落地,规划水面积有保证。其次是河道整治项目按照规划断面达标整治,现状水面积有增量。此外,涉河建设项目,需调整局部河道蓝线规划的,按照水系调整方案要求,严格执行“先开后填”,确保区域水面积不减少。二是增加槽蓄量。对部分淤积严重的骨干河道,将疏浚清淤作为专项工程列入年度计划,全力推进。对普遍淤积的镇村级河道,按照《嘉定区镇村级河道轮疏规划》,利用6-8年时间,将所有镇村级河道轮疏一遍,清除河道底泥,并要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开展疏浚。
(三)开源活流、促进循环,让水体形成畅流
水动力是水体具备自净能力的关键因素。促进水体有序流动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打通断头浜。通过实地开河、架设桥梁等措施,将“断头浜”与周边水系沟通。二是疏拓瓶颈段。通过拆坝建桥、拆涵建桥、既有铁路桥涵扩孔等措施,打通阻水建筑物、拓宽束水建筑物、增加河道过水断面,保障河道过水通畅。三是调度水资源。要建立全区水动力模型,为水资源调度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开展“大循环”调水,加强与宝山区沟通协调,在墅沟水闸、东练祁河增建双向泵闸,改变目前仅依赖自然潮汐引水排水的困境。同时,开展“中循环”调水,通过蕰南中部地区引调水泵闸建设,开展区域调水。此外,开展“小循环”调水,通过圩区除涝工程、老城区泵闸工程,加强圩区、老城区小范围区域的调水,使局部区域的水体流动起来。四是建设海绵体。要积极响应国家和本市的要求,申请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生态透水路面建设和下沉式绿地建设,就近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雨水,从而解决雨水循环利用,有效缓解因洪峰流量增加而引发的城市水运行压力问题。
(四)修复生态、发掘内涵,让水景更加优美
如何让嘉定的水景美起来,让嘉定人民群众更深切地感受到“因水而美”的江南水乡风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给河道“洗脸”。水务部门要加强河面垃圾清理,河岸垃圾杂草清除、河坡毁绿种菜清理,河道内沉船、断坝、倒伏树木、建筑垃圾的清除,填堵河道监管。农业部门要加强沿河禽畜养殖非法污水排放口、河道擅自养殖、擅自捕捞、设置非法网簖的治理。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工业废水、小作坊非法排污口的封堵。城管执法部门要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违章搭建、违规堆载的治理。二是给河道“梳妆”。编制水生态修复规划,利用河道陆域,种植多季节多层次多色彩的绿化,营造水景。利用河道水域,种植多层面多功能的水生植物,放养不同种类不同习性的水生动物,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三是给河道注入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江南水乡文化特色,突出都市生态水景的文化底蕴。比如利用独特的“十字加环”水系,规划水系旅游线路,盈盈一水间,畅游秋霞圃、孔庙、汇龙潭、南水关公园、古城墙公园、护国寺等历史旅游景点,在文化与历史的交织中令人感受嘉定独特的水魅力。要构建一系列的亲水场所,依托优美的水环境,打造休闲、娱乐、文化、景观为一体的城市水岸生活空间。
(五)坚持不懈、落实“五化”,把水务真正管实
从“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法治化”着手,以水环境管理的常态长效来提供优质的水务公共服务保障。主要采取以下“五化”措施:一是推进市场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养护市场机制,培育养护市场主体,明确养护标准,规范招标程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行业监管的河道设施养护市场化体系。二是提升专业化水平。进一步理顺基层水务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确保基层水务管理部门职能到位、人员到位、作用到位。三是发展社会化力量。探索河道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将镇村级河道养护职责落实到街镇和村(社区),明确到沿河单位、小区,正确引导规范河道管理行为,形成行政手段、企业行为和群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合力。四是建立信息化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对涉水设施、设备实时监控。建立水环境综合管理大看台,对水环境治理成果、水环境管理成效形成全盘全程掌握。五是加强法治化建设。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提高爱水护水认识。要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各类毁水违法行为。要完善水环境治理考核制度,将水环境质量列入镇村(居)考核机制,尤其是在文明创建中要加大权重,努力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