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言献策 >>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联勤和城市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6-06-15 来源:上海嘉定

 面对多头管理、信息分散带来的城市管理新问题,我区于2014年揭牌成立嘉定区联勤和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将区内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联勤、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等相关资源统一整合至一个平台,并基本建成了“集成、高效、互融”的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体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区联勤和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为此,区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经过多方走访、调研、考察,形成以下报告以供参考。

一、目前现状

(一)联勤模式平稳运行,联动网格全面提速

一是组建区级联勤网格化中心,形成“一网四通”联动协同格局。着眼于城市综合管理资源整合,区委、区政府启动区联勤与网格化中心实体化建设,以联勤网格化管理为建制基础、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传导单元、以24小时应急值守为责任中枢,着力形成“资源流通、信息联通、指挥畅通、监督贯通”的运行体系,实现了相关机构的职能整合。二是充实街镇联勤网格化力量,构建“一体三分”发现处置机制。各街镇将不同归属的“运行管理员、受理派单员、街面巡防员”纳入一体化平台,通过“分块把控、分级响应、分类处置”等方式,全面打造了“以固守巡防处置为主、以机动综合执法为辅、多元化力量共同参与”的管控机制,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防线。三是做强民间联勤网格化主体,落实“一聚双建”群防群治责任。在沿街开放空间,依法推进店铺门责制签约管理,着力强化“发现、干预、确责”互促功能,形成经营个体的带状力量汇聚;在村居开放空间,规范联动对接操作程序,持续强化“小联勤”队伍执行力建设;在市场开放空间,加大监督管理责任追溯,强化“小联勤”机制运筹力建设。 

(二)资源整合逐步深化,外溢效应集中显现

在区级层面建构了“双网合一”体制优势,在街镇层面提供了“五责归一”机制保障,既避免了因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又使得各要素在集聚中相互渗透融合,进而释放出1+1>2的叠加增能效应。一是扩网定责,依托各街镇现有的联勤管理工作体系,对既有的网格责任边界进行重新调整,将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成417个管理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一套独立的责任定位子系统。二是明岗确责,梳理网格化管理任务以及联勤事部件,形成了“10大类、151小类”工作项目,然后按照不同任务归属确立岗位职责,全面优化各工位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三是立标亮责,研究制定了涵盖 “服务通用基础、服务保障、服务供给”等三大子体系的标准,理顺了各个环节的衔接制约责任关系。四是联队履责,对全区约1000名巡防队员进行整组整备,全部按属地化原则交由街镇统一管理,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巡察处置履责路径。五是循迹追责,建立联勤和城市网格化综合信息系统,建立大流量数据分送与发布工作平台,全面优化“常态发现、热线发现、应急发现”操作流程,对事部件久拖不决现象进行严肃问责。

(三)配套机制刚性支撑,治理结构日臻完善

区联勤和网格化中心在上级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集中力量大跨度推进中心标准化建设,研制发布了《巡防队员勤务规程》《信息指挥员操作规程》《工作内容(事件、部件)规范》等28项标准,使联勤和网格化有了托底和制度保障。由于实现了多要素协同与软硬件配套,使得“工作内容、岗位分工、响应模式、操作规程、处置流程、责任判定、协调机制”等要件,成为联勤和网格化中心的基础性支撑。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发出《联勤网格化组织规范》《督查工作规程》《标准化工作评价指标》等绩效模块,加快组织架构及运行模式的整合工作。各街镇采取“定向投入、重点保障”等跟进举措,主动对接区中心组建理念与组建进程,搭建起12个与之相对应的实体化平台,理顺了“条线与板块、内驱与外促”的关系,凸显了“目标定位一致、服务流程一致、绩效标准一致”整体性,基本上形成了“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分级规划、分层派单”的统筹运行框架。

二、存在不足

(一)数据运用不充分,导致了资源浪费

整合后系统平台产生了海量数据信息,可通过后台分析筛选出高价值数据包,但是,受制于应用条件不完善等主客观因素,这些数据资源并未完全用于指导决策,其自身的特殊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一般来说,上级部门掌握归口管理与资金使用权,但因管辖区域跨度大导致处置上相对滞后;街镇对市区所属公共设施没有管理权,但测评中却要被追究协调不力等责任,权责不统一问题影响了城市综合管理效能,也不利于激发基层管理单元的主观能动性。

(二)辅政效果不明显,削弱了联勤合力

有的法律法规间衔接不够紧密,造成职能部门在具体管理中存在空隙,当前执法力量普遍不足也是客观存在,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措施和激励手段等原因,导致职能部门主动寻求数据支持、自觉牵头履责的意愿不强、行动迟缓。虽然行政效能监察已经介入,并为实现部门间密切协同、无缝衔接提供了保障,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惩戒措施和健全的激励机制,致使在督促整改上并未与预期目标完全吻合,同源数据的重复出现影响了联勤管理的权威性。此外,系统平台上海量的问题数据,缺乏科学的统计与分析,“大数据”的咨询辅助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系统整合不全面,形成了服务壁垒

由于各部门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时使用的技术标准和制式不同,特别是数据“保管、存储、导出”的密级不同,使得信息平台整合不完全、共享不充分。特别是出于公共信息安全等方面考虑,街面视频监控资源不能完全跨界分享,小循环闭合回路等重复建设仍然较多,有助于推进城市治理的各种数据之间,还未能真正实现顺畅便捷的导入导出,仍处在“统计与分析、开发与利用”初级阶段。正是由于数据生成及流动上的局限性,在行业与行业之间,在系统与系统之间,在终端与终端之间,在队伍与队伍之间,形成了服务壁垒无法发挥数字化优势,顽症处置盲点未进入全视野聚焦状态,时常陷入“反复整治、反复回潮”工作怪圈。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数据平台建设,在深度融合上下功夫

围绕全区信息交汇枢纽这一发展定位,联勤和网格化中心要赢得区科委支持,立足于现行的信息管理服务基本格局,创设条件统筹信息化建设节点性资源,寻求综合管理系统与相关系统的信息对接。设立碎片化、专属化数据共研共享项目,主动将分散的“视频监控、GIS地理数据、通讯对讲、信息采集”系统进行整合,真正实现全区意义上无障碍互联互通,以便为“预警预防、社会治理、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紧密结合“智慧嘉定”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坚持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关键性支撑,在统一框架内开发各自的信息化模块,要在符合信息安全和保密规则前提下,推动已有系统对联勤网格化平台开放,打通系统间信息壁垒实现共建与共享。

(二)强化行政效能建设,在常态监管上下功夫

全力打造城市综合管理立体监督网络,坚持以“效能监督、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为主导,建立动态的追踪问效及纠偏问责机制,确保联勤和网格化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一要不断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在维护联勤网格化中心的指挥权威上,要研究将履职情况作为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一个依据,个别重大项目上可以试行一票否决制,督促职能部门加大响应的速度和力度。二要继续完善内部管控机制,要用超常规措施建立准军事管理机制,细化监管流程、优化布控点阵、强化纪律约束,深入开展“实地、实时、实效”督查工作。三要稳步推进社会评估核查,在现有的群众测评与上级考评基础上,探索引入第三方社会化监督评估团队,独立客观地给出城市综合管理满意度。四要逐步优化数据量化分析模式,系统平台产生的各类数据,都是来自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第一手材料,联勤网格化中心要切实做好平台数据的政策量化分析工作,在做好“办理员”的同时,还要当好“研究员”,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提出具体的建议意见。

(三)强化法治思维建设,在健全制度上下功夫

研究制定联勤和网格化权力责任清单,突出抓好城市综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站在依法行政的高度落实制度规范,提高区域城市管理权限属地化增量。要加快城市综合管理领域法规建设步伐,坚持用法律调整城市管理秩序大方向,有效弥补触角不深强制力不足等缺憾,解决执法上“权责不匹配、职能交叉多、块上整合难”等现实问题。要结合嘉定区联勤和网格化工作实际,依照2015版的上海市城市网格化标准,修订本区《城市综合管理标准》部件规范,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用分级负责制将处置责任制落到实处,切实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环扣一环”联动态势,积极建构联勤和网格化管理制度环境。

[打印文章] [收藏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