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2015年5月上海制定发布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22条意见,并把嘉定区定位为上海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我区迅速响应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于6月底颁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从实际情况看,我区基本具备了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先发态势和条件,包括产业化空间大、科研资源丰富、金融业发达、人才政策领先等。但我区科创中心建设也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集聚与提升:
一是科技创新体制尚待健全。目前我区各类创新政策较为零散地分布在各相关部门中,同时各类创新所需的第三方专业化中介服务集聚度还不高,科技服务政策没有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二是创新主体的驱动力不足。我区科技项目专项资金的财政配套力度,在全市处于中游水平,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同时我区知识产权评估、质押、贷款这方面的工作仍处于刚起步阶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和产权交易。三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创新环境中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亟待健全,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信息不对称,应用需求市场导向不足,加上缺乏自主创新,难以形成本土的核心技术。
为更好地实现科创战略目标,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嘉定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现就我区科创中心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市场导向型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健全服务机制
平台承担各类科技政策汇总和服务集聚的接口作用。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仅与市、区二级委办局接口对接,还要整合相关政府资源,包括产业政策法规推送、产业链资讯、各类论坛和展览信息,更有第三方服务中介、研发资源供求信息、产学研对接和成果转化服务等,而且要集聚与产业相关的风险投资商和基金等,可以说该平台是科技服务共享开放的窗口。
二、加强与海外大学及研究机构交流合作,广开创新源头
多层次、全方位加强海内外的技术交流和合作。譬如,我区可以在四大战略产业领域举办市级以上重大活动、重大论坛和会展活动,邀请国际著名专家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国外解决方案和案例。此外,海外名校每年都有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成果中不乏一批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的项目,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结合我区的创投资源把海外学子的研发成果落地,弥补产业中基础创新不足的短板。
三、全面提高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营造创新文化
实施政策驱动产业创新,建议按四大产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地方政策,进行政策聚焦,形成政策高地。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围绕创新主体的发展需求,提供技术评估、技术转移、科技咨询、企业诊断等全方位、专业化一揽子服务。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要围绕促进知识产权的运用创新管理方式,解决运用中的实际问题。此外,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集聚更多扎根中国、懂得国际惯例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和服务平台,形成人才集聚
一项良性的人才政策应是一个集政、产、学、研的完整全链条创新机制。人才计划不但要在吸引人才上下功夫,更要为人才创造施展才能的环境和土壤,这要求我们政府要完全融入科创的创新链中,才能发挥“以才引才”的蝴蝶效应。此外,要积极引进带着项目或课题的创新人才和团队,实现项目与人才同时落地,建议大力吸引外区甚至其他城市优秀项目和团队,以体现我区作为上海唯一两个科创承载区的承载作用。
五、健全科技创新承载区财政综合扶持机制,增加科技投入
建议建立我区科技创新财政扶持宏观决策和部门统一协调机制,统筹并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实现信息有效共享。对于我区重点布局的战略性研发项目,特别是中远期研发周期项目如:智能汽车、物联网、机器人、大数据等,应打破原有的支持方式,实行稳定性和持续性支持。对于应用类的产业化项目,可以发挥嘉定集聚的大量基金管理公司作用,通过第三方管理机构与科委联合,根据项目情况以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的形式,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此外,要促进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质押的方式与金融机构合作,让日益增长的知识产权体现价值。
提案人:致公党嘉定区委、民宗港澳台侨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