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鼓励本地生源报考医学院校并投身嘉定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
嘉定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四个嘉定”的目标,第一次提出了“健康嘉定”的概念,以健康嘉定保障发展,促进人、社会和环境的健康,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我们更加关注的则是人的健康。
“十二五”期间,嘉定区加大医疗卫生投入,瑞金医院北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家三级甲等医院相继投入运营,区妇幼保健院、南翔医院完成迁建。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江桥医院、安亭医院、中心医院二期等项目,届时,我区医疗机构布局将更加合理,成为市郊领先。相对于硬件建设来讲,医务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可谓“硬件够硬,但软件不够软”。就拿目前看病来讲,看病难,看专家难的现象还存在,去年年底,嘉定区中心医院儿科门急诊量骤增,日均儿科门诊量超过800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医务人员人手严重不足,无法应付骤增的门急诊量。目前,全区执业医师2549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仅为1.63,远低于全市标准(2.25),医务人员缺口近1000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外来流动人口增加、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等,我区医务人员缺口现象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随着医改步入深水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暴露:(1)医务人员职业认同感较差,医患关系紧张,他们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近年来,我区医务人员在工作时被打的事件时有发生。(2)医疗服务价格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医务人员劳动价值长期得不到体现,又面临职称晋升等多种压力,存在医务人员流失的现象。(3)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身心健康堪忧,我区医务人员年新增肿瘤发病率6.1‰,是全市年肿瘤新发病率的1.5倍!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学生报考医学院校的热情在下降,优秀学生不愿意学医、从医;我区绝大多部分医务人员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学医、从医; “人医不如兽医”,就在去年,我国个别省市发生了医学分数线比兽医低100多分的怪象,恐怕这种怪象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还得由社会来承担。
近年来,我区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采取了多种措施招录、引进医务人员,其中一项政策颇有成效,2008年嘉定区实施定向培养乡村医师项目,此项目面向嘉定本地生源,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定向培养乡村医生200余名,我区原来乡村医师有断层现象,现在有了明显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基层医务人员缺口。
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服务需求必将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有好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来学医。为此,我们建议借鉴我区定向培养乡村医师的政策,探索定向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医技人员,鼓励本地生源报考医学院校并投身嘉定医疗卫生事业,填补我区医务人员的巨大缺口,具体建议如下:
1、培养对象上。因为统一参加上海市高等教育考试、毕业后回嘉定工作的本地户籍应届高中毕业生。本地医生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语言交流等方面更能发挥优势,融入当地文化,在嘉定工作后,更容易扎根,更好地服务嘉定老百姓。
2、院校选择上。选择上海市相关医科院校(如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医药大学等)或外省市211院校等。
3、激励政策上。全额补贴定向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书杂费、住宿费,同时给予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贴;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当然,我们也希望现有医务人员有体面的收入,让医务人员在社会上有更高的职业尊严,更好地为嘉定百姓提供医疗服务。
生命何所系,健康何所托,优秀的医务人员队伍是根本。医学是精英学科,学习难度大,培养周期长,因此,医生的培养非朝夕之功,一旦出现断层就很难弥补。建议尽快启动该激励政策,促进嘉定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提案人:农工民主党嘉定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