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打造嘉定竹刻文化品牌的建议
嘉定竹刻有五百年的历史,2006年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注册了商标。目前,嘉定要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区和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竹刻理应成为提升嘉定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抓手,但我们发现“嘉定竹刻”在传承地域文化、知名度培育、产业发展以及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方面尚未发挥应有的品牌作用。
一、嘉定竹刻文化发展主要问题
一是嘉定竹刻品牌影响度不足、机制不完善。嘉定竹刻是嘉定唯一能够与800年发展历史相匹配的文化项目,但是目前嘉定竹刻区域影响度及全国的影响度均显不足。政府及社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品牌共识,对于嘉定竹刻的文化价值认识不够充分,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在人才培养、人员保障、财力支持、藏品收购等方面尚未形成良好的机制。
二是嘉定竹刻博物馆体量小、藏品少。2007年嘉定竹刻博物馆建成开放,建筑面积716平方米,展厅580平方米,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唯一建立专题博物馆的保护项目。据调查,竹刻博物馆日常开放参观人数,以2014年为例为35878人。嘉定竹刻博物馆现有规模体量偏小,坐落在嘉定别墅深处的偏僻角落,外围环境也不理想。
据实地调查,竹刻博物馆内展品数量少,高品质的藏品更少,馆内仅展出58件藏品,一级藏品仅一件。
三是嘉定竹刻缺乏领军人才,传统特色面临失传。嘉定竹刻以深浮雕及文人书画原创为独有特色,题材丰富,手法别致。目前,缺乏国家级、市级竹刻艺术大师;个别由政府确定的竹刻传承人享有一定的政府津贴,其余成员以自营、自负盈亏或业余爱好为主;竹刻协会成员少数有独立工作室,地点分散;协会成员之间有师门分野,运行模式松散。嘉定竹刻技艺要求比较高,竹刻特色面临失传,迫切需要传承保护。
四是嘉定竹刻产业发展乏力。嘉定竹刻艺术品成本高、工艺复杂、耗时长,因而产量少、身价高,产业发展缓慢,未形成规模化批量生产,竹刻艺术品的产量和竹刻艺人的生存让人忧心忡忡。
二、主要建议
一是加大打造竹刻文化品牌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嘉定竹刻品牌推介力度,以“嘉定竹刻”为嘉定博物馆文化的重要项目,可以定期组织“嘉定竹刻文化艺术节”活动,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弘扬嘉定竹刻传统;有关部门策划推出以嘉定竹刻为主题的社会宣传及新闻宣传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列支嘉定竹刻发展基金,在文化宣传、人才培养、藏品征集、产业扶持、平台搭建等方面建立常态、有效、持续机制。
二是规划建设嘉定竹刻产业。建议政府分类引导,建立嘉定竹刻产业,逐步完善产业链条。第一,政府宜加大纯手工竹刻、深浮雕竹刻艺术的扶持力度,凸显竹刻大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以满足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第二,可以采用现代工艺提升竹刻产业化水平,在坚持文化性、创新性前提下实现竹刻工艺品、艺术品的标准化规模化批量生产,突出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满足大众化消费需求;第三,政府要引导民间资本兴办竹刻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整合艺术资源,在资金、用地、人才培训、经济协作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进行艺术创新,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三是加快改建或扩建竹刻博物馆。建议在“海上文博苑”群体中重新建馆,或在现有博物馆基础上扩建,使“竹刻博物馆”成为教化嘉定文化内涵的标志性符号。建议成立专项基金,多渠道、多方式收集有价值的民间藏品,丰富藏品数量、提升藏品质量;充分挖掘本土竹刻艺术家的创造潜力,打造竹刻精品,提升博物馆当代原创作品的质量。
四是培养竹刻专业人才,传承竹刻特色。建议多层次多途径有序培养嘉定竹刻传承人。建议遴选竹刻优秀传人,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国家级、市级竹刻项目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吸引、鼓励有一定美术创作基础的文化人加入竹刻队伍,传承嘉定竹刻“文人竹刻”“深浮雕”传统特色;在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嘉定竹刻课程,从小培养、保障竹刻后备人才;定期开展嘉定特色的竹刻技艺和作品评比展示活动,弘扬嘉定竹刻传统。
总之,我们觉得在嘉定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进程中,以博物馆文化建设为契机,一定要向传统要特色、向当代要人才、向市场要发展,把嘉定竹刻打造成一个与800年历史相匹配的响亮文化品牌。
提案人:民进嘉定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