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区“众创空间”均衡发展的若干建议
2015年初,“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嘉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搭建了“南翔智库”“世贸启嘉”“飞马新立方”“清控科技园”等众创空间,顺应了“创新2.0时代”的新趋势。如今,各地的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但“场地多而创客缺,项目多而领域窄,智创多而智造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众创空间建设如火如荼,创客稀缺鱼目混珠
从2013年至2015年的3年间,上海建成各类创业空间220家,在孵项目和企业12300个,3年内培养创客9.8万人。如今各区都“招兵买马”,嘉定计划在2年内建设40个众创空间、引进4000个项目,至少需要创客3.2万人,压力不小。要防患于未然的是:创客稀缺,为了完成指标,个别地区把“鱼目混珠”的项目放入了众创空间,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虚假繁荣,浪费了社会资源。我区分管部门应警惕这种风气。
二、众创空间项目雨后春笋,领域狭窄同质竞争
目前,很多众创空间吸纳到的项目多为小型的APP开发或O2O运营,提供的服务较多是低端的创业培训、辅导,真正能做出特色的不多。以现在教育类的APP为例,目前已经有7万多个,而且光江苏每天要增加几十个教育APP。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恶果,是网络资产的高估价和网络融资的低通过。在第三轮融资过程中,这些领域中90%的创业项目会资金链断裂,以失败告终。
三、众创空间孕育智创灵感,智造转化后继乏力
智创行业就是“卖个新鲜”,容易被抄袭,产品生命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而“智造”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离开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但为什么中国的创客如今都云集在“智创”上呢?因为缺乏工业设计服务和工件设备配套,创客的实体产品想走出众创空间“千难万险”,愿意做“取经人”的凤毛麟角。“智创”和“智造”跷脚严重,产业升级存在隐忧。
上述的三组矛盾,反映的是众创空间成长结构的不均衡,必将制约创新创业经济新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区的众创空间方兴未艾,防微杜渐正当时。要治好众创空间的“隐疾”,关键要在“培养创客、吸引创客和服务创客”上下工夫,实现“互联网+”和“中国智造”的均衡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建立机制保障,鼓励创业不惧试错
建议我区成立“创客保障专项基金”,创客团队入驻众创空间,为骨干代缴医疗、失业、养老保险金和公积金,创业成功后全额免息归还。如果创业失败,则将他们纳入“人才储备库”,推荐到对口企业就业,分期归还之前的“四金”,保障创客“缴金”的年限和连续性。当然,创客的“代缴申请”需审批,可交给“嘉定区众创空间联盟”负责评估。
第二、关注学校创新,培养本土创客文化
要壮大嘉定的创客资源,应建立本土创客的培养体系。在嘉定的中小学校中,都有类似航模、电控、程序开发等兴趣班,但是升学时并未形成对接,不少有潜力的小学生,在中学无师指导,只能放弃创客之路。建议在学校推广“一校一创”品牌,并布局小学、中学到高中的12年无缝对接培养。
嘉定同济大学有个在校学生试水创新创业的基地,目前面临着缺乏创业导师指导、风投关注等困难,建议政府引导众创空间的资源来支援创业谷发展,同时将创业谷内的优秀项目引入众创空间,享受完善的创业生态体系。
第三、加强资源整合,打造创客实践工厂
如何吸引“智造”类创客?嘉定有先天优势。嘉定有数百家先进制造业企业,有十多家科研院所,有三所大学院校。政府可以与大学院校尝试共同收购或租借企业、科研院所库存或淘汰的二线研发、加工设备,在校内或周边建立“创新样品试制工坊”,可作为大学的科教实验室,让学生上操作课,也可以按小时租赁给创客,制作定制件、制作样品、试水小规模量产。从而改变“众创空间”变成“APP之家”的现状。
第四、细化扶持政策,量体裁衣精准培育
目前,我区众创空间对创客的免费扶持期,最长不超过半年。对于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咨询类创客,半年里“出成绩,会走路”不难。但是对于从事工业4.0开拓的创客来说,产品的研发、制作、测试、成型周期一般要2年左右,半年的扶持只是“隔靴搔痒”。建议我区给此类优质项目多一些时间,或仿效张江的“药谷”,将一些“生长周期慢”的项目放在一起,“对症下药”给予孵化。
其实不仅是免租期,纵观当前出台的诸多补贴政策,也都是对时间、规模一刀切的,并未根据不同的创新创业类型,区别划分。想要让众创空间“百花齐放”,一刀切的扶持政策都要改,要细分。
提案人:民革嘉定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