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区“医养结合”新模式的建议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给当今社会提出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方向,即“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就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于一体的养老模式,旨在鼓励更多专业医护资源进入养老领域,填补养老与医疗之间的空白。它主要针对的是失去行为能力和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群,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护服务。
从我区实际情况看,2013年底嘉定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16.1万人,其中患有慢性疾病老年人超过6.2万人,不能生活自理的老年人约0.66万人,我区有医养需求的老年人的数量还会逐年持续增长。
一、嘉定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1、护理床位数量不足。《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3年-2020年)》提出,到2020年,医疗机构中的老年护理床位应占户籍老年人口的0.75%。因此到2020年我区医疗机构中的老年护理床位应达1574张,还需增设551张。
2、现有养老院所入住率低。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区养老院所共有床位6361张,已使用床位4450张,入住率不足70%。导致入住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养老院所的医疗服务水平偏低、很多养老机构特别是民营养老院所收费较高且无法纳入医保。
3、养老护理人员由于文化水平、年龄、待遇等因素导致服务能力参差不齐,且后继乏人。经过对现状的分析也就不难理解如迎园医院这种既纳入医保又相对专业的公办老年护理院会出现一床难求的情况。
所以,全面推行“医养结合”这一全新的养老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二、几点建议
1、政策扶持,统筹养老医疗资源。一是各部门各司其职,明确监管责任,建立会商协调机制,统筹区内养老医疗资源。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生、社保等部门职能的交叉区域,要充分整合各部门的行政资源,为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同时要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纳入嘉定区老龄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调整规模和功能定位,提高老年人群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完善相应的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政策,对在养老机构实施医疗护理产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应高于医疗机构,从而进一步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软环境。三是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养老行业,有效缓解医养供需矛盾。
2、有序推进,探索多模式“医养结合”。一是注重增量建设。明确要求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如安亭医院、江桥医院等新建项目设置一定数量的护理床位。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按照各医院自身的特色,区别化发展中医治疗康复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区医养院所的类型,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更为专业化的医养服务。二是完善现有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养老院所的医疗服务可直接由医疗机构托管,在养老机构中开设护理床位,由医疗机构在合作的养老院中设医疗服务站点,为养老院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三是发展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以家庭医生制服务将居家养老与老年护理病床相衔接,为区内行动不便的居家老人提供定期上门诊疗。
3、加强我区老年人护理队伍建设。一是做好养老护工职业规划。将养老护工纳入职业体系,利用高等院校资源和市护理学会,在区第一社会福利院和区迎园医院(区老年护理院)建立本区养老护工培训基地。评定护理员、护理师、高级护理师等职级,保障养老护工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有知识的年轻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二是发挥文化引导作用。随着养老护理服务的普遍开展,还必须重视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孝”文化教育。三是营造全社会重视养老的氛围。要积极倡导社会志愿者和慈善机构参与医养结合工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切实提高我区老年人特别是患病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也是全面实现中国梦,打造“宜居、宜业”嘉定区的重要环节。我们相信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一定会让全区所有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提案人:农工民主党嘉定区委
2015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