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农村向何处去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一、首先要看我们嘉定农村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经过对我区农村的现况调查,可以归纳出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用地特征:原先以自然村庄“散、多、小”的特征有的已连绵化成线或片,农居与各种工业厂房混杂,群租、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农村中还出现了相当多非常杂乱无序的“类集镇”“一条街”。
环境特征:大部分农村地区原先的自然地理特征退化严重,河流变脏、环境变乱、环境混杂、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生产污水随意排放,村级河道污染严重。
人口特征:两个70%现象:嘉定户籍农村人口28.8万中的70%实际居住在城镇;70%的来沪人员居住在农村,共约70.8万人。
产业特征:至2014年11月,全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1.9万人,基本上为60岁以上老年人。农村村级收入主要还是靠土地出租,原住民主要靠房屋出租。
概括以上四个问题特征,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农村已经农业空心化、原住民空心化、环境脏乱化,农村面貌已经面目全非。
二、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影响农村环境的大事件,首先来源于工业化,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把农村用地和农业逐步吞噬。其次就是城镇化,随之而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成片的农民别墅区,已经完全没有了农村的肌理特征。
这两种方式已走入死胡同。工业化模式,造成大量的违法用地和环境破坏;后一种安置动迁房及挂钩出让地块的模式,也不可为继。
三、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心中的“美丽乡村”呢?
首先,乡村应该是山清水秀、整洁干净,周围庄稼遍地,没有工业污染,也就是总书记说得“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其次,按照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农村应保留着成片的大地生态景观,农场、乡村居民点呈点状分布,是大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四、为此我们建议
(一)要明确农村在大都市中的定位
一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生态建设的主要载体,恢复自然生态,阻止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剧。二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约束城市空间扩张的生态红线,不可逾越。三是把农村建设成为体现人文、历史文脉、真正保持江南水乡的特色风貌,维持城乡肌理清晰的生态系统。四是把农村建设成为集现代农业、旅游观光,保持生态系统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二)从五方面建设美丽乡村
1、政策措施保障:一是对村庄分门别类进行规划。嘉定南北村庄有着明显不同的特质,不可一刀切。规划措施包括村庄的归并,配套设施、产业的规划。二是加强资金扶持。要摆脱农村自我提升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区镇资金扶持、工业反哺农业、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同时还可探索市场化的建设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三是建立农村整理土地收益返还政策。城镇、乡村联动,确保整理后的土地依然为农民集体所有,调剂出来的城镇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确实向农民倾斜。
2、环境整治目标:建议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进行农村自然环境整治,水务部门首先要找出河水断流、恶臭的原因,提出分阶段目标,配上分阶段所需资金。绿容部门应提出垃圾收集处理的标准、方式及硬件建设的费用支出制度。环保部门要加大对污染源的打击力度,达不到环保标准的绝不手软,该关则关、该停则停。
3、社会治理手段:由于农村外来人口占大多数,社会组织力已大不如前。再加上已经形成各种复杂的利益相关方,情况复杂程度难以想象。为此,首先要做出预案评估,先易后难、逐个击破,同时要完善相关宅居地法律支撑。
4、产业转型契机:分门别类地分析现有工业的特点,产业水平的高低,对一些效率高、无污染、集约度高的好产业,应结合集体资产保值、升值理念,适度引导,使之符合规划土地政策成为疏导典型、成为产业转型、建设用地减量的先行者。
5、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是村庄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兴村富民、“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途径,走品牌农业、高效农业、旅游农业之路,真正使农民务农有保障,以务农为光荣。
提案人:民盟嘉定区委
2015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