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嘉定老城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近10年来,嘉定新城成为城市化的重点,城市空间得到拓展,缓解了老城区的超负荷状态,使老城区有了休养生息的时机。今后老城区如何提升品质,社会各界有较多关注与期待。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完善老城区保护与发展“出精品”的工作机制
对于老城区的保护与发展,嘉定从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上进行了多次调整,力求提升运行成效。从工作机制看,以下方面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1、老城办部分人员专职化。老城改造设有领导小组体制,属于“非常设性”协调机构,工作机构也基本属于“主体虚置”,对老城改造事务多为兼带带的。操作中存在事务推进、资金筹措、业态调控、招商和管理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效果不佳。特别是老城区内地块资产权属复杂,有部(市)属国有、区属国有、区属集体、镇属集体、个体私有和混合所有等7种以上,多为各自招商管理,区老城办在统筹业态、权属变更、协调各产权单位方面难度较大。将老城办1名副主任和部分人员专职化,有利于消减工作机构“主体虚置”等缺陷,工作上也会更投入。
2、建立评议会制度。嘉定在以往的老城改造工作中,产生了一些破坏性建设,受到批评和诟病不少。原因之一是眼光不够,或价值观的取向不对。比如,一些区域被高强度的房地产开发所主导,商业化过度;州桥南大街、东大街沿线,改造后的多元产权模式,造成业态混杂、低端。
老城区发展得怎样,与营造建筑、园林一样,属于“三分匠人,七分主人”,主人的品位和追求决定着会有什么样的城市。建议建立评议会制度。设立老城保护与发展专家组或专家库,请熟悉老嘉定和城市发展的专家,作为研究咨询力量,通过评议制度,提升城市发展眼界、审美素养、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目光短浅;提升对老城区风貌、历史文化价值、古建筑技术审查等方面的研究、把关能力。
二、合理安排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差异化配置州桥和西门历史风貌区的功能
老城区比新城区有味道,是因为老城区像一壶陈年老酒,里面包含着时间的积累,有文化,有故事。
州桥和西门历史风貌区都将以传承传统文化,注入具体化的新内容为发展目标。注入的内容如何避免趋同,需要做好前瞻性定位和策划,找准各地块的DNA,错位发展。
嘉定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经宋宁宗允准置县,2018年为嘉定建城8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目前启动的西大街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项目,被作为嘉定建城800周年节点性的历史文化实体进行打造,这一安排对于嘉定展现城市风采与形象较为合适。
西大街区域的功能定位、目标导向,宜侧重以保护历史文物、传承传统文化、改善民生与人居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街为主,成为本地居民和创业者休闲、从事文化创意的场所。对于西大街历史街区的定位和内容安排上,建议:
1、塑造有“故事的”、“活着的”西大街——突出文化魅力。
西大街区域,是嘉定“故事”最多的区域,老街巷、老建筑里蕴藏的历史信息丰富。新的改造宜突出以下特色:有嘉定故事的(“嘉定三屠”、石童子舍身救城、民国著名人物顾维钧、吴蕴初的故事等),能够找到城市记忆的(有“永折漕粮”的诉说、嘉定三状元中仅剩的状元宅院王敬铭住宅等历史遗存),诗意的、慢生活的、活着的老街(原生态较好,有生活气息)。
2、具有“老嘉定味道的”、“传承乡愁”的西大街。规划的西大街集贤坊拟打造为传承传统文化,再现市民记忆深处的乡土风物、民俗文化的怀旧之地。饮食文化可作为切入点,目前外来消费文化对嘉定传统的生活方式冲击较大,年纪轻者已不知“老嘉定味道”,年龄大的怀念过去的生活方式,但难觅地道的“老嘉定味道”。西大街曾是充满生活情趣的街区,宜配置能代表、代言“老嘉定味道”的传统菜肴、小吃等,包括90年代时尚一个时代的海派特色的佳露西菜社(可引进德大西菜社管理)等。
3、有文化创造力的西大街。西大街风貌区西部规划的疁芳园与老城区腾出的其他地块一起用来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成为再造嘉定新的文化创造力的载体。
4、让人们读得懂的西大街——设置城市雕塑、铭牌、小品。雕塑、小品、碑刻等可增加城市的历史感和美感,在历史遗存、建筑物上镶嵌介绍年代、主人、故事的铭牌,让人们能读懂街巷的故事,了解到这里活动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有过什么故事在这里发生,没有这些,会感到这个城市读不懂。西门可配置的雕塑、小品内容较为丰富,史实方面有1645年黄淳耀兄弟坚守西门抗清;1919年顾维钧雄辩巴黎;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偷袭嘉定城,石童子舍身救城;还可配置体现市民生活、传统民俗等生活化内容。
三、增强城区河道水动力,提升水环境质量
老城区内原有大小河道10余条,目前仅剩4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动力缺乏、如“镜面”一般;以“水清如练”而得名的练祁河和横沥污染较重,自净能力丧失,夏季常出现黑臭;鱼虾和水生动植物难觅踪影。如今正在试验曝气复氧方法改善水质,河流整治不单纯是治污、疏浚和曝氧的方式,最为合适与持久的方法是让河水能够流动起来。
2014年7月,我们考察了苏州的“自流活水”工程,这项工程取得多重效应,使古城“死水变活”了,水质明显提升,防洪排水能力相应增强。苏州市水利局于2012年底开始探索采用技术手段,促进城区河道水体加快流动。主要方法是在城北来水方向构筑娄门堰、阊门堰、娄东堰3个活动的溢流堰,通过调节水下阀门的方位来控制水位,进而造成阀门南北两侧有25至30厘米的水位差,目前已建成娄门堰、阊门堰配水工程,2014年运行以来,古城区内日进水70万方,1天可更新1次,活水范围包括古城及周边地区共70平方公里。
苏州的“自流活水”采用了“因势利导+技术手段”的方法,比较科学,投资和运营管理成本少,工程包括水源工程、配水工程、辅助工程和调度控制系统四项,项目总投资估算12994万元,目前投入了4000多万元就已见成效。苏州的“自流活水”工程,由于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深受市民欢迎,被评为第十二届(2013)“苏州十大民心工程”之首,得票数超越苏州地铁通车等项目。
嘉定老城区的河道水系比苏州老城简单,地势高程、河网布局和水动力流向与苏州类似,苏州的这一方法在嘉定具有操作性,建议学习借鉴,使老城区练祁河和横沥的水能够流动起来。
提案人:九三嘉定区委、环境和城市建设委员会
2015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