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建言献策 >> 社情民意

社情民意

关于提高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利用率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6-09-18 来源:上海嘉定

建设日间服务中心是为了发挥社区为老服务设施作用,减轻家庭和机构的为老服务压力,使老年人能够继续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高生活质量,增进身心健康。对半失能老年人来说,白天可以到服务中心接受生活照料、保健康复、娱乐休闲等综合性日间服务,晚上回家享受家庭天伦之乐;对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来说,也可以更加便捷地享受到服务中心提供的基本生活服务。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的利用率普遍不高。以嘉定区为例,日间服务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实际以自理老人为主,主要免费提供看书读报、观看电视电影、棋牌休闲等服务,部分服务中心设置了助餐点,以方便社区老人中午就餐。总体来说,利用率不高,有些中心甚至门可罗雀。究其原因,可能如下:

一是在功能定位方面,指向性模糊,定位尴尬。日间服务中心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在功能上比机构差,且提供的服务项目特色不鲜明,像是升级版的老年活动室。

二是在服务对象方面,半失能老人更希望入住养老机构,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则更愿意在家中养老或帮子女带孩子,对社区提供的基础养老服务需求较弱。

三是在运行管理方面,免费服务模式造成服务水平低下,缺乏可持续发展力,这可能是造成日间服务中心运营困难的最大瓶颈。

四是在建设布局方面,嘉定区域面积较大,大部分街镇仅设置一家日间服务中心,对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而言距离过远,便捷度不高。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明晰功能定位。一是侧重于“补差”功能。即功能与服务要明显区别于普通养老院和活动中心,形成“自成一派”的社区助老服务项目,如尝试以医疗保健为服务主体的康乐中心模式。二是侧重于“补充”功能。目前老人若想入住养老机构,需要先进行统一需求评估,如果评估结果不符合相应机构的入住标准,老人就不能入住。而日间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一部分,不需要进行统一需求评估,所以,能否将服务中心作为机构养老的一项补充和延伸,让不符合入住养老机构评估条件的老人享受相应对等服务。

(二)开发特色服务内容。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鼓励各街镇根据地域特色和附近老人的现实需求,培育发展特色化的服务项目,进而提升服务中心的吸引力。

(三)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核心)。委托第三方管理运营服务中心,在保障服务品质的基础上,有偿提供养老服务。可参考百姓健身房的做法,通过办理会员卡+分级付费模式运作,根据老人享受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时间长短进行分级收费。

(四)逐步增加布点和服务内容。逐步规划、增加日间中心数量,缩短服务半径,覆盖更多社区。待运作成熟后,可以借鉴香港、台湾地区的做法,尝试“班车接送”模式,为独居老人、偏远地区老人享受社区助老服务提供便利。

(五)加强宣传,帮助老年人逐步树立科学、正确的养老消费观。过去,养老以救济型为主,现在的养老正在向服务型转变。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养老服务对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成本也越来越高。许多老年人所习惯的免费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服务需求,而老人本身也对免费服务的品质不满意,阻碍了养老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养老服务采取公益化收费模式是大势所趋,社区服务场所是比较好的切入点,也是合适的宣传点。

 

 

(民进嘉定区委)

[打印文章] [收藏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