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区菜市场转型升级的建议
近年来,我区十分重视菜市场建设,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各类菜市场在保障供应和丰富市民“菜篮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区从事蔬菜销售的有现代化大型综合超市7家(营业面积5000平米以上),标准化菜市场63家,上蔬永辉生鲜超市2家,社区智慧微菜场(食行生鲜)75家,另有蔬菜临时交易点18个。
一、我区菜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区面积扩大、人口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当前菜市场建设与布局已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一)规划建设不到位
政府对开发商建设预留商业网点的调控能力相对较弱,新建和在建的居民小区规划中没有明确规定菜市场建设和预留空间,致使很多小区未按规划配套建设菜市场。即使按规划建了,但因位置太偏,居民购物极不方便。如新城双单路上龙湖郦城邻里中心,区供销社在此设立一个惠民超市,兼卖生鲜食品,2011年开业至今,始终亏损,虽然政府每年设法给予补贴,但经营仍每况日下,难以为继。目前新建、补建菜市场,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选址困难,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规划落实,必将成为今后社区菜市场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
(二)传统业态菜市场社会管理问题突出、转型升级难
目前我区菜市场仍以传统农贸市场为主,经营模式上仍采用落后的出租摊位、收取管理费的方式,对众多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食品安全难以保障。部分菜市场管理薄弱,环境“脏、乱、差”,是每次“创城”迎检的心头之患。各街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难以形成长期效应。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日益改善,人们对购物环境、商品品质和配送服务有着更高需求,传统农贸市场急需改造并转型升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先天不足。我区大多菜市场建于八九十年代,往往是小区已经建成,群众已自发行成交易场所后再规划建造,相关配套不健全,建筑结构简易。近年来虽然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二是投入不足。我区菜市场有一半产权由民营主体持有,对菜市场改造和转型升级缺乏积极性,不愿意再投入较大资金。三是动力不足。菜市场转型升级触及到市场实际经营者的切身利益,摊位经营户也有被赶出菜市场的风险。
(三)缺乏统一高效组织运行机制,规范监管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
菜市场从规划建设到正常经营,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相关街镇职责,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运行机制,靠单个部门难以监督菜市场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问题,部门之间、部门和街镇之间职责不能很好衔接,各项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二、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领导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完善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布局规划,加快市场建设,是解决居民生活面临突出问题“补短板”的重要工作,市政府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建议成立加快菜市场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由分管副区长任召集人,区政府相关部门及各街镇分管领导共同参与,强化规划布点的执行力,做好市场规划、市场建设、竣工验收、权证办理、市场管理、政策制定等各项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二)出台指导扶持政策,促进菜市场规划建设
在出台《嘉定区菜市场布局规划(2016-2020)》的基础上,配套制定《嘉定区菜市场建设管理扶持办法》,明确各街镇在市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大菜市场建设支持力度,区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达到建设标准和满足居民需求的各类实体店、网店,给予的补助扶持,持续有计划地对现有菜市场进行改造提升。积极发展智慧微菜场、生鲜超市、社区菜店、网上菜场、限时菜场、网订店取等多种零售业态。
(三)明确投入主体,让菜市场尽快回归公益性
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新建菜市场,产权必须全部由政府或国有、集体企业出资,对于已经建成的社会资金建设的市场由政府回购或者回租。因此,我们建议在新建居住社区的规划中,在土地出让协议上要对菜市场的配套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对产权主体、面积、位置等做出详细规定;对现有的由私人控股33家标准菜市场,研究回购、回租等的方式,增强政府对菜市场的掌控,让菜市场回归公益。
(四)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积极打造标准化菜市场升级版
考察学习区外的成功经验,寻找成熟的专业公司并与之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上蔬永辉式的大型生鲜卖场建设,原则上城市化区域新建、改建菜市场向这个方向努力。积极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向环境超市化、品种多样化、价格平民化、购物信息化的升级转型。积极推进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一个多层次、多业态的菜篮子供应保障体系。对加强菜市场规划管理、整合提升存量菜市场、菜市场规划新建与区域城镇建设发展相衔接、支持生鲜超市等食用农产品零售新业态、满足各层次、各年龄段的市民不同消费需求。
(嘉定区政协经济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