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高书苑·悦读分享丨最是书香能致远——区政协委员读书心得体会(十三)
翻开《曾国藩家书》,没有朝堂之上的权谋智略,只有一位兄长、父亲、儿子对家人的絮絮叮咛,字里行间藏着的,是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处世与修身智慧。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及“勤”与“俭”二字,告诫子弟“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自己每日黎明即起、读书不辍,更要求家人躬身劳作、杜绝奢靡。这种对日常细节的严苛自律,打破了“官宦子弟多纨绔”的魔咒,也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
“慎独”与“克己”是家书里另一重核心教诲。他坦言自己曾有浮躁、傲慢之弊,故而时刻自省,劝诫弟弟“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在如今喧嚣的环境中,这份“每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更显珍贵——所谓成熟,正是学会在无人监督时守住本心,在情绪翻涌时克制己欲。
最动人的,是家书里的温情与担当。无论是叮嘱在外求学的弟弟“节用而爱人”,还是教导儿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字里行间都透着“修身、齐家”的重量。他让我懂得,家庭不仅是情感的港湾,更是修身的练兵场,对家人的责任与期许,恰恰是自我完善最坚实的动力。
合上书卷,那些跨越百年的文字仍掷地有声。《曾国藩家书》从不是一本教人成功的秘籍,而是一位长者用一生经验书写的“做人指南”:以勤立身,以俭持家,以慎处世,以爱待人。这或许就是它能穿越时空的真正原因。
这本书最迷人、震撼的部分在于:莫奈终其一生追寻的,并非具体的草木、教堂、干草堆或睡莲,而是瞬息万变的光。《睡莲》正是莫奈晚年与时间赛跑的作品。
当白内障逐渐吞噬他的视力,世界在他眼中变得模糊、泛黄。这对一个以“光”为生命的画家是何等残酷的打击?他画的已不再是肉眼所见的光,而是记忆、感觉与内心之光。这种在极限困境下的艺术爆发,充满了悲壮的生命力。莫奈用实践告诉我们,艺术的边界不在于眼睛能看多清楚,而在于心灵能感知多深远。
经历世界第一次大战、亲人挚友离世、晚年病痛,使得莫奈对“存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具体的形象会消逝,但它们在心中留下的“印象”——那种温暖的感觉、朦胧的光影、刻骨的情感,却会沉淀下来,愈发清晰。他倾尽心力创作的巨型《睡莲》组画,呈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静谧与和谐。这是他对动荡世界的一种回应,将吉维尼池塘的一角宁静化为永恒,将一个具体的景观提升为一个精神的避难所和冥想的空间,作为献给世界的宁静。
这是一场与时光赛跑的生命之旅,也是莫奈艺术的终极归宿:随着时间流逝,所有的人或物在最后的印象中可能只是一个背影,一丝阳光或一缕清香……正如后期的睡莲只剩光与影的交织,无天无地,无边无垠。光,代表着生命、存在、瞬间的灿烂。影,代表着逝去、记忆、时间的深度。它们的交织,便是永恒本身——一个包含了所有生与死、存在与消逝的、不断流动的整体。因此,莫奈的200余幅《睡莲》,不仅仅是一系列画作,更是一部用色彩和光影写就的视觉日记和哲学史诗。它记录了一位老人如何在与黑暗(眼疾、死亡)的抗争中,用最绚烂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光明与永恒的最深刻启示。
杰出工程师亨利马丁罗伯特凭借自身努力,致力于议事规则的研究,于1876年首次出版《罗伯特议事规则》一书,该书迅速被奉为议事规则的权威标准。作品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初读《罗伯特议事规则》时,我正被一场无休止的团队会议裹挟——有人抢话打断他人,有人偏离议题空谈半小时,有人因观点对立陷入情绪化争吵,最终耗时两小时却未达成任何有效决议。而当指尖划过书页,看着书中对“动议、附议、辩论、表决”的严谨界定,对“一人一票、多数决、少数权利保护”的清晰规范,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会议困境”,并非沟通能力的欠缺,而是缺乏一套能让讨论回归理性、让决策高效公平的“议事框架”。
这本书像一把精准的标尺,第一次让我看清了“有序沟通”背后隐藏的逻辑与智慧,也彻底颠覆了我对“开会”这件事的固有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