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建言‘十五五’,助力嘉定新城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座谈会发言摘编
7月10日下午,区政协召开“建言‘十五五’,助力嘉定新城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座谈会。会上,陆静伟、袁佳成、杨雨、龚纪伟、陶庆、丁大良、孙武、唐剑清、沙敏洁、周静怡、周伟委员先后围绕主题建言献策。
陆静伟
马陆镇政协委员工作站副召集人,上海广勤律师事务所主任
为推动区域绿色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深化跨区域生态共保联治。依托现有工作基础,完善协同机制,构建统一监测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开展跨省联合执法,形成区域生态治理共同体。二是加速产业绿色转型。借力氢能港试点优势,推进支柱产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在安亭汽车城探索一体化模式,推进建设零碳工厂示范项目。三是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深化南翔再生水厂模式,扩大再生水应用场景,探索试点回用管网建设,建立闭环系统。四是夯实科技支撑。加强产学研合作,设立碳中和研究中心,攻关关键技术。
袁佳成
区政协委员,中荣国誉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建议嘉定新城建设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一是强化产城融合。聚焦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打造完整产业链,吸引企业集聚,同步配套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实现职住平衡。二是完善交通体系。加强与主城区及周边的轨道交通和公交联系,优化内部路网,探索智能交通模式,发挥马东枢纽辐射作用。三是提升城市品质。管控城市风貌,挖掘历史文化融入建设,打造特色空间,加大基建与智能化投入,加强生态绿化,营造宜居环境。
杨 雨
区政协委员,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中队长
嘉定作为超大城市都市农业标杆,建议“十五五”期间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全链条”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立区级技术库,推广“湿地+农田”生态拦截模式。二是健全长效政策扶持机制。创新尾水治理补贴方式,引导市场和金融机构支持。三是搭建“一张网”监测平台。建设区级监管信息共享系统,开展智慧化应用试点;深化跨部门联动与评估,强化统筹协调,健全技术标准与监测评估体系,为上海乃至长三角提供可复制的“嘉定方案”。
龚纪伟
区政协委员,上海景致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监事
围绕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强区域生态共保联治。与昆山、太仓等地加大生态建设协同力度,形成完整的区域生态防护网。二是加强污染源头管控。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措施,推动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严格环境准入标准,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落地,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技术改造。三是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完善区、镇、村居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强化生态环境执法力量;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督促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
陶 庆
区政协委员,区城管执法局案件审理科副科长
从系统治理和协同转型两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深化绿色空间系统规划。在嘉定新城试点“公园城市”整体建构,连通各类绿色空间,形成“绿网+水网+慢行网”复合体系。二是探索生态“智治”。升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整合多源数据,在工业园区推广在线监测与积分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相关过程可监控追溯。三是推动绿色产业协同集聚。依托产业基础规划“嘉定低碳制造集聚带”,探索绿色闭环链条,形成污染源全程可视,提高群众感受度。四是加强农村绿色治理。将“无废城市”经验下沉至乡村,统筹相关治理工作;鼓励多方参与,探索“积分制+智能飞检+生态补偿”乡村绿色治理机制。
丁大良
区政协委员,朱桥学校副校长
围绕本区乡村振兴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做强农业产业。研究延长农业土地租赁期政策,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扶持农业设施建设。推行“永久基本农田+合作社”模式,引入农业经营联合体,叠加融资支持,促进长期良性发展。二是优化乡村业态。推进村庄归并,优化农民集中居住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掘农文旅跨界融合潜力,在传统农业园区引入多元业态,完善交通网络,打造特色品牌。三是汇聚发展动能。加大优质企业和人才引进扶持力度,提升配套服务水平,既发展产业又带动就业,助力乡村经济增长。
孙 武
区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界别召集人,九三学社嘉定区委专职副主委
建议“十五五”期间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一是强化枢纽门户功能。优化交通网络,贯通区域板块,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和要素集聚能力。二是挖掘“体育+”产业潜力。提前布局奥运经济相关业态,启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路径研究,打造嘉定新城发展新增长极。三是深化创新驱动赋能。推动上海科技馆嘉定分馆、嘉定新城“共享材料实验室”等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发挥新城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四是激活楼宇经济新动能。围绕总部增能、楼宇增效开展前瞻性规划研究,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和产业精准导入,引导新城楼宇专业化、集群化发展。
唐剑清
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民建界别召集人,上海国际汽车城人才培训学院院长
为助力“十五五”期间嘉定乡村振兴,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产业筑基。深耕品牌农业与乡村旅游。构建本土品牌矩阵,依托电商拓宽销路;融合农旅资源,策划特色活动,扶持民宿集群,激活乡村经济。二是人才赋能。提升农民能力,吸引复合型人才扎根,简化创业创新流程,释放内生发展活力。三是治理增效。区、镇、村三级协同发力。区级统筹规划、整治环境;镇级创新方法、规划产业布局;村级完善基础设施、引导村民自我管理。
沙敏洁
区政协委员,区文化旅游局宣传推广科科长
上海正全力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嘉定肩负文旅发展使命。对本区“十五五”文旅规划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强化汽车文化品牌塑造。挖掘汽车文化内涵,构建“汽车+”跨界融合体系,策划主题文旅线路,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牌矩阵。二是优化文旅空间品质。在保护性修缮历史风貌区引入文创、休闲等多元业态,打造兼具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特色街区。三是创新文旅业态与配套服务。利用科技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同步完善交通网络、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及餐饮住宿配套,提升综合承载力。
周静怡
区政协委员,徐行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任
在新发展格局下,为进一步挖掘乡村潜力、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突破,建议如下:一是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乡村振兴”规划建设。完善区域总规、控规和其他各类规划,突出乡村的生态特色、形态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二是实施“产业提升工程”。聚焦现代农业,建产业园区、育龙头企业与品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重点支持特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文旅等产业。保障用地需求,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三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向农村汇集,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实现城乡要素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通过智慧农业、数字治理等实践,拓宽公共服务覆盖。
周 伟
区政协委员,上海广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城乡规划分院院长
就“城乡产”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在新发展阶段明确嘉定新城定位。谋划一条区别于上海市其他四个新城的、更具有针对性与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二是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在“一脉七星”基础上,强化“十字”水脉布局,新增“练祁河生态文化水脉”,串联生态与人文资源。三是完善城乡体系。分类施策解决撤并村难题,保留沪派江南村落肌理。四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借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经验,激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集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