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建言‘十五五’,助力嘉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专题座谈会发言摘编
7月14日下午,区政协召开“建言‘十五五’,助力嘉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专题座谈会。会上,周晓莺、李少华、刘岩、金易涛、李宝清、闫海涛、李浩源、余晨、熊莹霞、马为娟委员先后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引育等方面建言献策。
周晓莺
安亭镇政协委员工作站副召集人,上海盖世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议如下:一是优化产能规划。梳理本区“产能账”,以产能升级改造为抓手,满足未来产业升级需求;盘活现有闲置产能,包括研究如何进行产能输出或二次利用。二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积极培育围绕大数据、AI应用与工业强结合的知识密集型数智服务业态。三是构建全球汽车产创文融合新生态。以“产业为基、创新为核、文化为媒”,吸引跨国企业研发总部,推动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等前沿产业协同创新;策划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构建“产业+文化”双轮驱动的特色发展格局。
李少华
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协界别副召集人,上海水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生态,建议如下:一是打造全链条创新转化体系。建强中试平台并创新转化机制,构建 “概念验证 - 中试熟化 - 产业落地” 的完整链条,打通从技术到产业的关键环节。二是畅通科技金融赋能渠道。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丰富融资工具,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为制造业科创活动注入 “源头活水”。三是释放工业数据要素价值。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培育专业数据服务商,打造数据应用标杆场景,打破数据流通壁垒。四是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网络。以“链主”企业为引领,搭建企业间对接合作平台,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刘 岩
区政协科技界别副召集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
围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建议如下:一是深化汽车产业“新四化”。重点突破固态电池、快充技术,设立专项攻关基金并建设中试基地。完善智能化基础设施,推动测试牌照跨区认证,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法律责任体系。二是抢抓芯片产业机遇。重点突破光量子芯片、传感芯片、关键芯片材料等未来技术,建设“嘉定半导体材料中试基地”,吸引材料、设备、设计企业协同创新,形成产业链。三是推动科技民生深度融合。重点实施智慧城市普惠工程和科技包容共享工程,比如推广 AI 辅助诊疗应用、优化智慧交通体验。
金易涛
区政协委员,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管理者代表
“十五五”期间,我区汽车产业从规模领先向生态引领转型升级,可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利用整零协同趋势。强化对有系统集成能力的零部件领先企业的关注,支持其技术研发与市场突破。二是强化科创推动作用。梳理产业链技术需求图谱,结合区内资源和长三角协作资源,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三是构建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研究汽车全生命周期价值链,以人才、规则、数据、金融为抓手,快速实现对汽车价值链结构调整和能力延展的部署和落实。
李宝清
区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微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就深化院地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提升精准服务能力。设立专业科创服务机构,强化政策匹配、金融支持及成果转化全流程辅导,帮助科研人员解决企业运营、融资等实际难题。二是优化创新创业载体提质增效。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产业集群目标,重新规划各园区的功能定位以及产业方向,增强园区的产业特色,以“链主”带园区,引导优质同类科创企业入驻,逐步提升各园区入驻企业的科创水平,加快创新产业集群发展。
闫海涛
区政协委员,上海菊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为推动嘉定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议如下:一是加大AI人才的汇集及储备力度。通过新质生产力产业集聚,让人才从“居住”转向“工作生活”。同时,解决落地人才后顾之忧,凭借优质教育等资源引才安居,为发展注入新动力。二是扩大“免申即享”范畴。以高质量的营商环境推动招商步伐,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引育前沿领域创新型企业。
李浩源
区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副召集人,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
围绕加强集成电路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如下:一是构建梯度化人才政策与全周期服务保障体系。实施专项引才计划,提供差异化安家补贴。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完善生活配套保障。建立人才政策评估机制,确保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高校与行业内关键企业共建基地,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三是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整合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促进人才双向流动。
余 晨
区政协委员,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公共事务部总经理
就汽车“新四化”发展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智联化升级。补软硬件协同短板,强芯片国产链条,开放500公里以上智慧道路及路权白名单。二是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提供智能化、数字化技改资金或金融贷款补贴;在汽车产业领域升级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数据“双中心”,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标准的输出。三是全球化协同。建设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创新跨境资本服务,帮助企业应对出海难题。
熊莹霞
区政协委员,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市场研发部副部长
立足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定位,建议如下:一是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政府和企业双向发力,建共享数字底座,推动产业链产能、供应链信息共享。二是统筹新兴产业布局。参考杭州产业结构优化经验,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企业落地;转变支持方式,将短期项目支持转向实验室等机构的长期培育,赋予其创新主体责任,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助力“瞪羚羊”“独角兽”企业成长。三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聚焦重点产业链突破“卡脖子”技术,同时推动军民融合,促进“民参军”技术转化,搭建成果共享平台,支撑产业升级。
马为娟
区政协委员,上海邦芒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围绕技能人才就业保障,为本区产业升级中的就业支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立新型赛道产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针对汽车未来能源、集成电路等新赛道,建议政府牵头建立产业需求、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的联动机制,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订单式培训基地,开发固态电池制造等新工种的模块化课程,解决企业需求与现有人才不匹配的问题。二是开展传统制造业技能人才转型适配培训。将新能源汽车等相关培训纳入政府补贴科目,让燃油车人才在岗时就能参与转型培训,既缓解岗位优化带来的社会不稳定,也降低企业转型成本。